Thursday, May 09,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 中國 國際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蘭花賊 科學家 展開植物保育大戰



(綜合報導)蘭花幾乎可以用於任何地方,像是裝飾、食物與醫藥。但某些蘭花在我們發現以前,可能已經被非法收藏者徹底摧毀了。
近十年內,世界各地交易了超過11億株蘭花,其中99%的蘭花為人工繁殖,而非自野外採摘。但這項數據並沒有算進來逐漸興盛的野生蘭非法交易。
雖然科學家不知道每年有多少野生蘭遭採摘並於黑市出售,但顯然這種交易是很嚴重的問題。即使是科學家所知的數萬種蘭花,也有許多種已經在原生地或其他地方消失無蹤。
蘭花特別難以抵抗過度採摘的傷害,因為許多蘭種只出現在單一區域,而且族群密度很低。雅各.菲爾普斯(Jacob Phelps)說:「只要東採採、西摘摘幾朵,就有可能毀滅整個物種。」他與艾美.欣斯利(Amy Hinsley)在蘭花專家團體的全球貿易計畫共同擔任主席,此計畫隸屬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該聯盟負責評估野生物種的保育狀態。有些蘭花族群只要被人採摘5%左右的個體,就有滅絕的危機。
許多人都將蘭花當作裝飾性植物,因為蘭花有各種顏色、形狀、尺寸,買回家純粹只是因為好看。專業收藏家與育種師則不斷尋找最新、最稀有的物種。
蘭花也可食用,例如香草莢就來自蘭花(多數為人工栽培);某些野生蘭的塊莖經過水煮、乾燥、磨碎後製成蘭莖粉,可用於一種土耳其傳統飲品「salep」,也可用於一種以蘭莖粉與花生製作的中非蛋糕「chikanda」。
有許多植物都在指定的植物援救中心重獲新生,例如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植物園。
此外,蘭花也能用於傳統藥物。在中國,乾燥的石斛蘭莖可製成中藥,能治療發燒、口腔乾燥與其他疾病。尼泊爾的阿育吠陀醫學也使用多達94種蘭花來治療各種病症。
菲爾普斯真正擔心的是,商人與走私犯現在比科學家更仔細地尋找稀有蘭花,有時更比科學家早一步發現新種。
「商人比我們更願意四處奔波,採摘蘭花,」菲爾普斯說:「我們才剛發現新蘭種,貿易市場就馬上有它的蹤跡了。」
事實上,有許多蘭種是先出現在市場與苗圃之後,科學家才發現它們。以象耳豆蘭(Bulbophyllum kubahense)為例,這種花可能原本只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庫巴國家公園生長,然而在科學家正式描述這個物種前,它就已經出現在新加坡的蘭花苗圃了。
「身為分類學家,我們想提出一個道德議題。」率先描述象耳豆蘭的亞普.維穆倫(Jaap Vermeulen)與安東尼.蘭姆(Anthony Lamb)表示:「描述一種可能嚴重瀕危的新物種,反而會增加其商業價值,進一步危害這個物種。」
這種事已經發生很多次了。舉例而言,科學家在一本科學期刊上描述新發現的越南蘭花景氏仙履蘭(Paphiopedilum canhii)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非法商業採集者已經摧毀該種蘭花族群的99%。
為了反制這種現象,有些近期新發現的物種描述,不會公佈確切的位置資訊。但菲爾普斯說,這種方法對於藉由貿易發現的物種毫無效果,因為非法採摘網絡已經成熟了。
「想瞭解地球生物多樣性的真實情況,新種的發現是我們的最後機會。」發現景氏仙履蘭的科學家列昂尼德.阿弗里亞諾夫(Leonid Averyanov)說:「在這個例子中,這種蘭花至少有些個體會保存在博物館或植物園裡。但如果是運氣沒這麼好的蘭花,根本沒機會收錄進我們文明的科學記載裡。」
「如果有一名負責四處尋找植物的商人告訴你,他們再也找不到植物了,或他們要去更偏遠的地方才找得到植物,這些都透露出一些訊息。」菲爾普斯說:「他們是既得利益者,所以特別努力尋找植物。如果連他們都說愈來愈難找到植物了,這個信號還不夠清楚嗎。」

相關國際新聞 >>

禁日本核災區水產進口敗訴 南韓將上訴

義81歲前總理重出江湖 貝魯斯柯尼想「再贏一次」 (圖)

北韓爭議人物金英哲出席冬奧閉幕 南韓同意 (圖)

博科聖地綁架91名女學生 奈及利亞軍方救出76人 2死 (圖)

歐盟移民離開英國 創10年最高紀錄

嚴打非法移民 法新草案左右碰壁

伊朗副外長:若無經濟效益 將退出核協議

IS新海報 嗆聲殺普亭

哈利未婚妻收到白色粉末信件 涉種族主義

全球護照實力榜 南韓、新加坡共列榜首

太窮捱餓 委內瑞拉民眾 去年平均瘦11公斤 (圖)

24樓跳傘失敗 瑞典男墜地奇蹟不死 (圖)

澳洲夫婦受困荒島 沙灘寫Help獲救 (圖)

印人妻遭集體性虐 鐵棒插下體、腸子被扯出

冬奧25日落幕,然後呢? (圖)

解讀德國選舉

首頁 > 國際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