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8,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中國 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毓繡美術館融天地 低調精緻俐落為基調


(綜合報導)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毓繡美術館,可能會錯過那不起眼的入口。美術館以低調、精緻、俐落為美學基調,三幢建築錯落有致,靜靜融入天地間,若不從遠方高處縱覽,很難一窺堂奧。

毓繡美術館座落草屯鎮九九峰山腳,充滿後現代風格的清水模結構體低調隱入地景,入口水泥原色外牆不像大門,簡單的綠色圓形刻著「毓繡美術館」字樣,指引著參觀者,是許多首次來訪者,留下倩影的第一站,穿越水泥半戶外廊道,才能探看美術館及園區全貌。

園區有美術館主館、餐廳、禮品商店三幢建築,由知名建築師廖偉立設計,2016年獲台灣建築獎首獎。毓繡美術館長李足新說,設計概念以低調、精緻、俐落為美學基調,採用清水混凝土、木構、玻璃帷幕等質材,具體實踐美學意念。

美術館以展出當代寫實藝術作品為主,館內樓地板面積不大,作品懸掛不擁擠,開闊空間感讓參觀者能放鬆地細細品味每一幅畫作、每一個作品;除了展示作品,館內「另空間」藝術展,不起眼小角落藏著驚奇,看似突兀或平凡,充滿想像與無限可能。

「毓園文創」商店則提供創作者一個平台,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文創部經理葉宇眉說,展售自行開發的文創商品、展覽出版品、藝術圖書、藝術家文創品,及來自香港、日本、丹麥等國家進口文創精品,台灣部分則分工藝類、設計類精品,很受國外旅客歡迎。

葉宇眉表示,毓園文創以推廣藝術為主,採寄賣制度,並請創作者提供詳細設計理念、品牌介紹等資訊,且作品更換率很高,常調整進駐品牌及擺放位置,參觀者反映不錯,一、兩個月來一次的人常說「東西又不一樣了」;另外,還有熱心客人會直接聯繫創作者,提供設計意見,使此空間也成為藝術對話平台。

館內餐廳則是罕見由美術館自營,毓繡美術館公關行銷經理胡文翠說,經營美術館與餐廳領域完全不同,因此許多知名美術館餐飲委外,但毓繡為掌控品質,不要讓訪客覺得「美術館的食物不會好吃」,因此館方聘請專業餐飲顧問及主廚,希望民眾參觀後有個空間可以好好地坐下來、休息沉澱,同時,食物也是好的。

菜單跟著展覽有所微調,胡文翠表示,來美術館的民眾再訪率很高,常是一檔展覽接著一檔來看,有些人看完會再帶朋友來訪,因此一檔展覽甚至看兩次,所以會微調菜色,使訪客不覺得膩。

美術館三幢建築錯落有致,低調隱入地景,和諧座落天地間,也呼應著村落關係,除三幢建築各具特色與功能,一旁葡萄園、草地菜園、暫接管經營的「思空間」、「山山好藝」也深具故事。

以毓繡美術館為核心主體,平林社區漸漸成為藝術聚落,相關餐飲、住宿需求應運而生。如「鐵棟創藝」是一棟以鐵皮包覆磚牆內構的複合式空間,有藝文展演空間及咖啡廳;附近一家民宿建築風格,同樣充滿藝術設計,毓繡美術館大方在自有網站介紹他們,更自費製作位置指示牌,讓社區意象趨於整體。

草屯鎮鄰近國姓鄉、台中市霧峰區、太平區,透過快速道路及國道網絡連結,從毓繡美術館前往鄰近藝文景點約只需20分鐘以內車程,為讓旅人享有更多元豐富藝文生活,館方整合公布自然、人文、藝文景點等資訊,還在「思空間」一樓繪製地圖,方便民眾安排旅程。

美術館周圍景點有坪頂大樟樹、雙冬雙十吊橋、九九峰健行步道、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霧峰光復新村文創聚落、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毓繡美術館創辦人侯英蓂、葉毓繡,以「一輩子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為理念,集合眾人努力,形塑出這座建築與環境結合的美術館,並以寫實藝術為依歸,盼透過館內展覽、典藏、研究、教育,讓民眾欣賞全世界的寫實藝術,也讓更多人了解台灣寫實藝術。

相關台灣新聞 >>

美智庫:大陸可能發動突襲台灣

川普接見學生 主張武裝校園准許教師配槍 (圖)

10大好湯評選 關子嶺溫泉奪冠 (圖)

毓繡美術館種菜種花 還有千本藝術書庫 (圖)

陪伴披荊斬棘 寄養爸媽豐富孩子成長路 (圖)

便當暖男為長輩送餐 15年愛心不間斷 (圖)

船舶5年洗2次 海洋生物附著最難清 (圖)

飛機洗澡也高科技 奈米技術省水 (圖)

金門寫作協會20年 二手書店展會員著作 (圖)

高櫻芷打造回家鑰匙 創原鄉語文地圖 (圖)

兼具發電與觀光 日月潭功能大 (圖)

日月潭九蛙知名度高 身世趣聞揭祕 (圖)

日月潭九蛙成水情指標 原來是誤會一場 (圖)

蘇花高變蘇花改 安全回家路環保糾結10年 (圖)

蘇花改東澳隧道地質複雜 工人戮力克服 (圖)

首頁 > 台灣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