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9,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 中國 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消費 話題

 

增強營養、免疫力、活動力 提高末梢血循患者存活率


(本報綜合報導)受到飲食西化、缺乏運動、三高等因素影響,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案例愈來愈多,儘管治療後免於截肢,卻可能因為術後照顧不佳而喪命;醫學界以往認為多數患者最後死於心血管疾病,但台北慈濟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團隊研究發現,營養狀態、免疫力與活動能力這三項指標,才是這類患者能否繼續存活的主因。

黃玄禮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腳是周邊血液循環不良中,最常見的一種,原因除了三高、飲食之外,也包含抽菸、洗腎、感染、免疫疾病等,在血管病變初期,許多病患有間歇性跛行,但卻被誤認為是關節、肌肉問題而忽略,直到末端肢體疼痛發麻、潰瘍感染才就醫,往往因血管多處阻塞而面臨截肢。

研究發現 死於心血管疾病僅4成

黃玄禮率領團隊長期追蹤從2005年起至2018年底,曾接受「通血管」治療的936位慢性周邊血管缺血病患,調查發現,2年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僅約4成、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佔約6成。他說,早期觀念認為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因為全身循環狀況都不好,接受治療後仍死亡,主因是心血管疾病,但隨著醫療進步,他和團隊發現患者的營養狀態、免疫力狀況與活動能力,更是決定治療後能否長期存活的主因,如果三項指標狀態都不佳,2年存活率僅約2成,但三項指標都很好的病患,2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

他以60歲患有心臟病、糖尿病的黃先生為例,原本被醫學中心建議小腿以下截肢,輾轉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後,經過疏通「髂動脈」與「淺股動脈」阻塞的血管,並注射營養針劑,再搭配營養師調配高蛋白飲食與糖尿病飲食,9個月後患者的發炎指數下降、白蛋白上升,營養狀態與免疫能力趨於正常,透過不斷復健,已經可以靠輔具行走。

黃玄禮提醒說,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建議維持適度運動,保持肢體血液循環,如有不適需儘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相關健康新聞 >>

韓裔科學家研發新冠疫苗 將動物實驗

權威醫學期刊:污水 可能是新冠肺炎傳染源 (圖)

耶魯學者新發現 恐龍非冷血動物 (圖)

俄國瘋「生物駭客」 自植晶片擴充能力 (圖)

打網球手肘卡卡 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癒 (圖)

小產傷身 坐月子不可少 (圖)

突然戒酒 竟出現幻覺 胡言亂語 (圖)

首頁 > 健康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