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06,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中國 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死亡病例翻倍跳 裴洛西轟川普失誤

裴洛西轟川普失誤導致美國疫情嚴重。


(華盛頓二十九日電)對川普總統所提早日解除「新冠病毒」管制的主張,眾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作出嚴厲的批評,認為那會造成延誤,使更多美國人喪命。

美國報首起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後,數字1個月內增到千例,今天累計確診143072例,累計死亡2517例。專家更預測疫情恐將奪走20萬性命,國會議員因此痛批總統川普最初太過大意,造成無謂的犧牲。

隨著壓力、不確定性和疲憊感在全美各地持續升高,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將責任歸咎於總統川普,認為川普在美國疫情初期選擇冷處理,導致寶貴性命無謂殞落。

裴洛西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節目「美國國情」(State of the Union)上表示,川普最初拒絕承認疫情嚴重性招致「致命」後果,她還說:「別在人民喪命的時候胡搞瞎搞,總統先生。」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主任佛奇(Anthony Fauci)稍早粗估,疫情會導致約10萬到20萬人喪命,「數百萬起病例」。

但身為川普政府新冠肺炎工作小組主要成員、對許多美國民眾來說象徵當局安慰人心聲音的佛奇接著補充說,疫情「是個移動標靶,很容易出錯,誤導民眾」。

根據路透社報導,疫情重災區加州洛杉磯居民布朗(Jason Brown)表示,佛奇的預測令人害怕。布朗曾在電子媒體工作,日前受疫情牽連遭到裁員。

27歲的他表示:「我覺得(疫情)一直擴大、擴大、擴大,也沒有疫苗,美國許多人似乎並不把它當一回事,所以我認為事態只會愈來愈嚴峻。」

美國2月29日通報境內第一起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不到1個月數字增至1000例,本週才過兩天數字又翻倍來到2517例左右。

相較之下,美國2018年到2019年的流感疫情造成3萬4000人死亡。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自2010年以來,流感每年在美國造成1萬2000人到6萬1000人死亡;1918年到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在美國奪走67萬5000條性命。

雖然川普近日聲稱,他一直認真對待這種病毒,但他浪費時間,從1月底,到2月和3月初,全部都在淡化病毒威脅,而聯邦遲遲未能動員起來。

裴洛西今天說,「我不知道科學家對他(川普)如何說的,總統什麼時候知道的,他知道什麼?應該事後調查。」

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葛拉翰(Lindsey Graham)批評裴洛西這些說法。葛拉翰說,「她因美國有人死亡而責怪總統。那是現代歷史上,政治人物最可恥,最令人作嘔的說法。」

相關台灣新聞 >>

郝柏村去世 享嵩壽101歲 (圖)

紓困支票 3周內進個人帳戶

台灣曾供1萬件防護衣 中國回絕理由曝光!

質疑中央標準不一 柯嗆:現在紐約比武漢還危險 (圖)

湖北「類包機」 首架昨夜返台 第二架今晚到 (圖)

觀光局官員遭爆「蹺班接機染疫兒」 上週還跟林佳龍開會

「住在台灣很安全!」20外國人錄影道謝:真的不可思議 (圖)

被譏不敢提台灣 世衛罕見正面回應:會汲取台灣經驗 (圖)

世衛聲明罕見稱台灣 指參與議題取決於會員國

WHO高層拒答台灣議題 葛來儀批令人厭惡

台增至5例死亡!社交零距離 擬開罰 (圖)

下個紐約? 洛杉磯禁足令有助抑制疫情

See's Candies暫停生產

零死亡零住院 紐約醫師公布新冠肺炎療法 (圖)

希拉蕊酸川普 用疫情兌現美國第一

愈探索自然 我愈無知 生態專家 陳玉峯 (圖)

與江啟臣會面 吳斯懷:全力配合國民黨政策 (圖)

民眾黨國會表現民調墊底 柯文哲:不當大黨側翼

函送陳家欽被疑內鬥 徐國勇:尊重司法 (圖)

向青年喊話 江啟臣:與其討厭不如來改變國民黨

農業保險法審查 陳吉仲:一年達到覆蓋率10%

警阻衝撞車開槍 後座女乘客中三槍亡 (圖)

女大生和男友通完電話⋯ 跳軌亡

安平漁光島海灘 打開帳篷激情性愛 (圖)

19歲男深夜遭搶刺死 啃老凶嫌收押 (圖)

宜蘭警圍捕遭衝撞 開四槍逮五嫌

空姐小三帶金孫侵門踏戶

莊敬高職加強防疫 學生戴口罩加面罩 (圖)

屏東女性夢想館 不同國度婦女展才藝 (圖)

滿山柚花香 苗縣西湖健行「趣」 (圖)

嚴管民眾洽公 南市府防疫將擴大 (圖)

布袋蓮侵襲 大埔水庫變草原 (圖)

提前掃墓人次減半 連假估少八成 (圖)

首頁 > 台灣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