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0,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 中國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疫情傷經濟 振衰首重擴大內需

陸拚經濟需擴內需。圖為3月27日,成都錦華萬達廣場前市民從餐廳旁經過。



 (綜合報導)目前大陸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確診病例拐頭向下,但影響仍在持續,境外疫情對大陸境內的進出口貿易可能會產生持續性衝擊。不過,大陸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早就大幅下降,如何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關鍵在於擴大內需。展望第2季以後的大陸經濟最有希望的部分就是啟動內需消費,如何有效擴大內需,將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關鍵所在。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與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指出,從瑞銀的每日經濟活動追蹤顯示,目前大陸主要電廠日均煤耗已回升至近幾年同期水準的90%以上;與之相對,工業企業的復工率也已回升至較高的水準,但大部分城市交通擁堵程度仍未達到過去幾年同期水準,表明部分服務業和消費行業復工進度較慢。

出口依存度降至17%

大陸知名投行中金公司綜合煤炭消耗、員工返程、貨運物流、市內客運等指標,編製中金日度開工指數顯示,1月月均產能利用率在90%左右,2月、3月分別在45%和75%附近。由此推算,3月工業增加值相較去年同期很難回到正區間。

綜合考慮,中金公司將大陸第1季GDP實際年增速下調至負9.3%。鑑於去年1季經濟擴張6.4%、且第1季GDP占全年比例約22%,由此得出,大陸境內第1季抗疫對今年全年大陸GDP成長的拖累約3.3個百分點。

那麼大陸當局要如何拯救受到外需急凍衝擊而搖搖欲墜的經濟呢?專家觀點大都認為關鍵在於擴大內需。

實際上,大陸經濟過去10多年對外貿易依存度顯著下降,從2007年61%降至2019年31%,其中出口依存度從33%降至17%,因而當前外需對大陸經濟的影響要小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反觀大陸消費長期穩定成長,消費已經是大陸經濟成長的絕對主力,無論是消費占GDP的比重,還是消費貢獻的GDP增速,都已超過50%。其次消費成長一直比較穩定,在過去的20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始終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指出,從今年前兩個月的消費表現來看,消費年增速下滑20.5%,其中一半的必須消費相對穩定,僅下滑8.9%,其中食品類消費甚至還成長;但另一半的可選消費下滑37%,其中汽車、家具、家電等消費的降幅都在30%至40%左右。

消費需求將重新釋放

主要原因在於新冠疫情導致的居家禁足,很多消費行為沒法實現,部分可選消費需求被短期擱置。但只要大陸城市化和消費升級的趨勢沒變,可選消費穩定成長的趨勢就沒有變化。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經濟生活恢復正常,被擱置的消費需求將重新釋放。

姜超認為,政府可透過減稅或補貼方式來激活可選消費增長,一種方式是對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行業進行補貼,保住相關就業和居民的收入;另一種方式是對占比較大的消費行業進行專項補貼,釋放消費成長潛力。

相關中國新聞 >>

檢測樣本大積壓 加州「檢測危機」 (圖)

美聯邦應急醫療物資儲備將告罄

一天新增近2.7萬 美確診破21萬

國務院停發非緊急護照 移民局關門延至5月3日

如何科學看待「無症狀感染者」?張文宏這麼回答

中國數據不透明?世衛用數字駁斥

墨西哥外長感謝中國捐助物資 連用3個感歎號 (圖)

外交部將向留學生派發1100多萬份口罩 (圖)

鍾南山:無症狀感染者不會引起疫情大暴發

內地新增無症狀感染130例 武漢首現境外輸入

中企給歐洲合作夥伴送口罩:現在沒有比這更好的禮物了

美國不批准進口中國KN95口罩

中國口罩抵達 法國「像運金條一樣」護送 (圖)

意大利外長:海外獲得3000萬隻口罩 2200萬來自中國 (圖)

拚經濟 陸將發4萬億特別國債

陸餐廳單人座正火 拒接集體聚餐 (圖)

史上首次 滙豐取消派息 (圖)

K場雀館夜總會關門 美容院准續開 (圖)

張國榮逝世17年 香港疫境重現 (圖)

參加反送中被捕 香港42名公務員停職

亞洲各地嚴防病例「倒灌」 全球解封恐遙遙無期 (圖)

外籍患者咬傷護士 廣州警方立案

武漢公佈最新無疫情小區名單:7033個,占99%

男子駕車撞倒妻女後持刀行兇致妻死女傷

隔離人員憋得慌 民警醫護挨個「話療」 揭秘浦東集中隔離點 (圖)

新疆常住人口超2523萬 增逾36萬

熟悉的生活已在回來路上 (圖)

劉強東章澤天向英捐物資 華僑和留學生可免費領口罩

首頁 > 中國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