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3,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中國 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沈默傳播者」 加州重開一大威脅


(編譯葉心嵐/綜合二十七日電)加州放寬居家避疫令、緩慢重開經濟之際,「沈默傳播者」扮演的角色成為衛生官員的頭痛問題。

衛生官員已經強調打造「病毒偵探團」的重要性:由調查人員組成,訪問新確診者,圈列他們的接觸者,告訴接觸者自主隔離14天,保護其他人不被傳染。

但如果有許多染疫者是「沈默傳播者」,雖然沒有出現症狀,但已經具有傳染性,就可能逃過「偵探團」法眼,以隱形的途徑傳播病毒。

衛生專家說,染上病毒、傳染給他人及開始出現症狀,需要花費幾天時間。這稱為「有症狀傳播」,但也有「無症狀傳播」情況存在,也就是沒有生病但仍能傳播病毒。

新冠病毒恐怕成為本世紀公共衛生的最大威脅之一,其中令人憂心的莫過於沈默傳播者扮演的威脅角色。如果秋季爆發第2波疫情,找出這些沈默傳播者將成為防堵病毒傳播的關鍵。

隨著加州放寬居家禁令,讓民眾到餐廳吃飯、走進店裡購物、前往海灘和公園,以及恢復實體宗教活動,找出沈默傳播者也是重要課題。

所有這些活動伴隨嚴格的社交距離規定,目的在抑制病毒進一步傳播。但科學家和衛生官員已經表示,重開經濟將帶來新風險,尤其是已經染病但未出現任何症狀的人在公共場所活動。

美國疾病防制中心(CDC)估計,新冠病毒檢驗陽性者約有20%-50%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不過這些未出現症狀者,可能有能力傳染給其他人,最後讓別人出現嚴重症狀。

因此專家指出,這就是遵守社交距離及戴口罩如此重要的原因。

「保護自己及保護別人(自己染疫時)的最好方法就是假設每個人都可能被傳染」,洛杉磯加大傳染病學家金法利(Robert Kim-Farley)醫師說。「保持社交距離,以及持續戴口罩。」

金法利表示,一大群人密集聚在一起、沒有戴口罩的景象,將會導致新冠病毒傳播增加。在觀察到住院人數及每周死亡人數增加等傳染加速的證據前,可能需要2至4周。

「如果沒有保持社交距離,我們絕對會見到確診人數及傳染增加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肯定會發生」,金法利說。他是洛縣公共衛生局、CDC及世界衛生組織前資深官員。

聯邦官員也發出相同警告。

「我們已經非常清楚無症狀傳播,這代表人們會在無意間傳播病毒。這種情況在呼吸道疾病並不常見…所以你不知道誰被傳染」,白宮抗疫小組召集人柏克斯(Deborah Birx)周日受訪時說。

洛縣公共衛生局長法瑞爾(Barbara Ferrer)指出,洛縣護理之家確診的402人當中,345人並未出現症狀。就全美護理設施的檢驗結果來說,86%確診者在接受檢驗時,並未出現任何症狀。

相關台灣新聞 >>

雙重犯罪 晚舟難渡

美認定無自治 港不符合特殊待遇

告別巡禮 蔡英文突訪誠品敦南 拜訪「老鄰居」與民眾一起排隊買書 (圖)

文華東方裁212人 暫停訂房 不敵疫情拋震撼彈 員工錯愕 勞動部介入協商 (圖)

文華東方遭勞動局警告可罰50萬 意外牽連北市府也受害

外國客不來、吃不到國旅商機 商旅衝擊大 (圖)

一個威脅接班 一個驕傲自大!陳誠父子 蔣經國難解的習題 (圖)

真誠可信 孫運璿無緣副總統 (圖)

濫權害無辜 王昇鋒芒過露遭拔除 (圖)

谷正綱熱衷名位 可嘆可悲 (圖)

吳國楨恩怨 引發江南案

加州監獄猛爆疫情 14天增110例確診

天氣攪局 SpaceX載人升空任務延期

洛市房租紓困 7.5萬租客獲補助 (圖)

賭城回來了!拉斯維加斯博弈產業下週開放 (圖)

維族人權法 美眾院首次代理投票表決通過 (圖)

別以為可跟死神較量 阿水吳家誌 (圖)

被廢止立案 婦聯會聲請停止執行獲准 (圖)

為何要罷免韓國瑜?楊秋興拋六大理由引網論戰 (圖)

接任民眾黨祕書長? 謝立功:民進黨太鴨霸

領罷免通知須簽名 高雄選委會:無違誤但促取消

80人淫戰錢櫃 主辦人到案竟稱不知情 (圖)

博士男被控偽單身 疑逼女喝尿、偷拍性愛片

躲實名制 酒店變招待所藏民宅 (圖)

攜機密檔案跳槽 旺矽科技四人被訴

兆豐銀中科分行 雨衣搶匪抓到了 (圖)

上床換鑽石被耍賴 女被白吃怒告性侵

全台首創 屏大設機器人學系 (圖)

舊筏灣聚落群取得文資身分 手機九月能通訊 (圖)

里港農民種蘋果絲瓜 圓滾滾超可愛 (圖)

做好防疫 新北場館大解封 (圖)

南田火箭中央裝瞎 台東縣府急蒐證 (圖)

石門水庫解渴 乾旱應變小組解除 (圖)

首頁 > 台灣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