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8,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中國 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加州再封 美經濟罩陰影

洛杉磯聯合學區秋季全上網課,校巴全部停在停車場。


(沙加緬度十三日電)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13日決定再度對酒吧、餐廳、健身房,甚至一般的辦公室實施封鎖措施,降低激增的染疫人數,此舉使全美經濟成長前景黯淡。加州是美國疫情爆發初期的重災區之一,3月已頒強制禁足令,4月底開始重啟商業活動,但近日疫情反彈。

路透報導,加州兩大學區洛杉磯和聖地牙哥宣布,下個月開學將全面採用線上授課,進一步讓美國經濟成長前景蒙上陰影,也讓逾82.5萬學子的家長復工面臨重重挑戰。

擁有4000萬人口的加州受雇員工居全國之首,生產商品和服務與佛羅里達州和德州的總和差不多。佛羅里達州和德州確診人數也再度飆高。

美國經濟大蕭條後,加州毋庸置疑是拉動美國就業成長的火車頭,每7個工作機會就有一個是加州創造的,冠於全美其他各州。

相較之下,金融危機後12年,德州經濟擴張,每8個工作機會就有一個是德州創造;每11個工作機會則有一個是佛羅里達州創造。

為了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加州3月不僅成為全美第一個實施禁足令的州,也是全國失業人數最多的州。3月和4月流失約260萬個工作機會,與佛羅里達州和德州的總和差不多。

5月許多州開始陸續解封。加州允許商家恢復營業,但解封速度比其他許多州還慢。最新的各州就業數據顯示,5月加州就業人數僅增加14萬1600人,低於佛羅里達州的18萬2000人和德州的23萬7000人。

自此之後,美國多數地區染疫人數再飆高,佛羅里達州、德州、亞利桑那州和加州確診病例紛紛創新高,迫使這幾州的州長再度實施部分防疫管制措施。

近兩週來,全美50州就有40州的染疫人數快速增加。加州6到7月的每日確診人數幾乎增加一倍,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重啟的安全標準是確診率低於5%。紐森要大家現在要重回「禁足令」狀態,但這個「改良版」可靈活應對疫情。

加州撤回重啟計畫,再次重啟日期不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3日統計,美國新冠肺炎確診超過336萬人、至少13萬5582人因此死亡,全球新冠肺炎死亡逾57萬。

世界衛生組織(WHO)譚德塞周一警告,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仍是全球頭號公敵,有太多國家在應對疫情上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如果不遵守基本原則,疫情將會越來越嚴重...在可預見的未來,生活不會恢復到『舊常態』。」

相關台灣新聞 >>

加州重啟喊卡 關閉30縣室內活動 (圖)

海空特戰 全島多地展開操演! (圖)

模擬戰力保存 戰機排隊進佳山洞庫 (圖)

留學生「疫」起回台 頂大報名熱烈

聯兵營首度投入漢光演習 蔡總統:驗收訓練成果

萬安演習下午登場 因疫「不實施人車管制」 

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進駐木柵 模擬攔截共軍導彈攻擊總統府 (圖)

蘇貞昌怒批治安 台南、高雄警局長火速遭拔官 (圖)

同台致辭當面開砲 徐國勇陳家欽臉鐵青 (圖)

蘇揆驚天一怒 打亂警界人事

兇嫌逃3天落網 舞廳命案拖倒一位局長

全國暴力犯罪逐年緩升 高雄5年增690案 六都之首

洛市1.03億元房客紓困金 開放申請 (圖)

美現疫情疲乏 台灣製40萬片口罩援洛杉磯

川普酸所有人都在撒謊 阻連任 (圖)

美打擊上市中企 擬廢止審計協議

疫情未歇 佛奇盼政府謹慎為上

張靜怡 張祐瑋 張子宸 三代一心雞老闆 (圖)

〈高市長補選〉高鐵延伸屏東案 藍綠白激辯 (圖)

用掉半罐CC霜 蘇貞昌三倍券買一罐賠太太 (圖)

連競選口號也要抄廣告? 陳其邁請李眉蓁多用功

國民黨要求捐10萬「責任額」 詹江村痛批:不是你們說了算

振興三倍券 晚鳥有優惠

大坵跨海橋2年後完工 徐國勇:往返北竿不再受限海象

誤喝除鏽劑澎監無人理 女收容人痛苦拍牆氣絕

狠夫討金飾 掐死新婚妻 (圖)

茶園專車超載 翻落邊坡17傷 (圖)

高雄舞廳前行凶嫌犯落網 檢方複訊後聲押禁見 (圖)

墾丁「八兩金」案 再查影像 死者生前獨自路旁跑跳

罕見!販毒集團被依組織犯罪求重刑

少婦控遭搓奶舔鼠蹊 男推拿師:沒營業她硬要來…

遲來75年的畢業證書 91歲日本奶奶圓夢 (圖)

圓仔妹長出「黑眼圈」 逐漸有大貓熊樣 (圖)

不只以假亂真 鄭鴻展打造有溫度的微縮世界 (圖)

金門加碼版振興券 17日發放 (圖)

金門牛結節疹延燒 台灣恐染疫 (圖)

報復性旅遊 台東澎湖現缺工潮 (圖)

首頁 > 台灣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