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05,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 中國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美衛生部長:若新冠出現在美國輕鬆搞定 華春瑩:真的?!





(綜合報導)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突破500萬,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亞歷克斯·阿扎(Alex Azar)面對這一數字,仍可以毫不臉紅地說出,若新冠病毒出現在美國,可能「很容易被消滅」。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忍不住在推特上發問:「真的嗎?!」
據路透社報道,阿扎8月11日在台北發表演講,除了吹捧台灣地區的防疫工作,還老調重彈地抹黑中國大陸未及時「向世界發出警告」,「違背全球衛生所需的合作精神」。
阿扎聲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這種病毒出現在像台灣或美國這樣的地方,可能很容易就被消滅了。」他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地方會「迅速」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通知公眾和衛生專業人員。
對於阿扎的言論,世界衛生組織早已表明,疫情發生後,中國相關機構立即與世衛組織駐華代表處聯繫,並第一時間向世衛組織證實了信息。
而按照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說法,美國早在1月11日,即「病毒基因序列被發佈到網上的幾個小時內」,就開始研發新冠疫苗。這比美國本土出現首例確診病例早了9天,比3月中旬美國新冠疫情暴發整整早了2個月。
顯然,美國並非對疫情沒有準備,但特朗普政府此後的應對措施混亂不堪,導致美國新冠疫情徹底失控,確診、死亡人數雙雙位列世界第一。直至今日,日增確診人數仍數以萬計。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忍不住在推特上發問:「阿紮在台灣說,如果病毒出現在美國,它可能很容易被消滅。真的嗎?」
華春瑩指出,過去三天,美國有超過15萬人確診新冠肺炎,2000人死亡,總確診人數突破500萬。她直言:「對一些美國官員來說,政治利益總是先於生命,我衷心祝願他們盡快成功地控制這一流行病。」
在8月12日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阿扎的言論時重申,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方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認真履行《國際衛生條例》規定的職責和義務,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全力遏制疫情擴散蔓延,積極開展國際防控合作。中國政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交出的抗疫答卷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中國為全球抗疫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作出的重大貢獻有目共睹。
趙立堅說,反觀美國,當前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突破500萬例,死亡病例逾16萬。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形勢,美國衛生領域的主要官員不坐鎮抗疫前線,盡心盡責控制好國內疫情,棄數百萬在病痛中掙扎的民眾於不顧,遠赴台灣地區政治作秀。
趙立堅反問阿扎是否知道,就在他所謂「訪問」的3天裡,美國新增確診病例超過15萬,2000多人被疫情奪去生命。美方官員這波「操作」再次證明,在他們眼中,美國人民的生命和政治私利相比一文不值。
趙立堅指出,眼下美國疫情發展失控,這恐怕同阿扎部長有著直接關係。我們不知道他從哪裡來的底氣和勇氣,竟然大言不慚地批評中國的抗疫成果。如果世界各國要比抗疫誰最差,恐怕非阿扎部長莫屬。他之所以批評中國,是因為他想讓中國當美國抗疫不力的「替罪羊」。停止政治作秀,集中精力救美國民眾的命,這才是一個衛生部長的本職工作。這位美方官員說,如果此類病毒出現在美國等地可能很容易就被遏制。我們期待他趕快展現自己真正的實力,早日遏制住國內疫情。

相關中國新聞 >>

被歸為「全職正式工」 加州Uber司機或全體失業 (圖)

「忠心」不夠 特朗普擬選後換防長 (圖)

客機危險!美軍機偽裝客機南海偵查 (圖)

國鐵集團規劃:15年內超50萬人口城市通高鐵

騰訊:來自美營收占比低於2% 尋求美解釋微信禁令

美國將對81所孔子學院下手:必須登記為「外國使團」 (圖)

美企依賴中國市場 美民眾青睞中國科技產品 (圖)

尼爾·弗格森:TikTok是中國報復西方的「鴉片」 (圖)

洪澇淹農田 引爆陸糧食危機 (圖)

陸北旱南澇 玉米絕收 價暴漲

疫情下讓利 陸金融業獲利陡降

黎智英:抓我只是開始 抗爭路仍漫長

被指接受秘密軍事支援 周庭:大腦是好東西希望每人都有 (圖)

國安公署首評港案 點名黎智英 5000萬遭凍結 (圖)

陳慧琳痛失孖女 蔡少芬首胎突然沒心跳 (圖)

奢華豪宅、中共權貴的財富與香港的命運 (圖)

央視批評後 大胃王吃播賬號消失

498元一支!微商對新冠疫苗下手了 (圖)

江西在逃殺兩人嫌犯再殺1人

李心草溺亡案 再有新進展 (圖)

男童意外去世捐全身器官 (圖)

首頁 > 中國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