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09,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中國 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李永得的剛柔人生 客家硬頸VS.文化扎根

李永得說:「人生的際遇,一切都是歷史的錯誤跟機緣」。

1987年李永得與徐璐在報社《自立晚報》指派下,成為首批到中國採訪的台灣記者。

李永得1987年到中國採訪,也成為國際媒體採訪對象。

李永得遇到邱議瑩,硬漢型全都化作柔情。


(綜合報導)「人生的際遇,一切都是歷史的錯誤跟機緣」。
從業務員到記者,從媒體到公部門。今年5月從客委會主委轉任文化部長的李永得人生際遇,就是一連串的機緣。
65歲的李永得出生在高雄美濃客家小鎮的農村,年少時,除了讀書就是幫忙家裡農事,小時候的他沒有想過會靠文字維生。不過,李永得愛看書、對文字敏銳,就讀高雄中學時在師長鼓勵下,開始投書到報紙並見刊,開啟寫作的大門。
「年輕時就是文青啦」,李永得不好意思地笑著說。他說,小時候喜歡寫些抒情式的文章,大學聯考時因志願落在政治大學政治系,但畢業時也沒想好要從事什麼工作,所以曾經短暫做過房地產業務員,曾經度過每個月捉襟見肘、阮囊羞澀的新鮮人歲月。
後來《自立晚報》要在高雄設分社,當時他的好友吳錦發已在擔任記者,在某一個一起洗三溫暖的下午,吳錦發問他要不要去當特約記者,從此開啟他與媒體的不解之緣。

深入「匪區」採訪 
蔣經國拍桌大罵 
他卻在日本看電影

從文青到針貶時事的記者,身分轉換可不輕鬆,一開始連新聞稿都不會寫,李永得只能硬著頭皮四處請教前輩,不過,不怕苦、不怕難的客家精神這時就完全體現在他身上。
因為大學時念政治系,李永得特別專注在政策形成的前因後果、對社會和民眾的影響等,一路闖盪下來,很快就有機會調到台北,在自立報系主跑政府部門和國會。
就這樣,李永得一隻筆桿闖天下,在記者工作的第8個年頭,台灣社會面臨翻天的改變,而他,也迎來記者職涯中最重要的一刻。
1987年7月14日,當時總統蔣經國宣布解除解嚴,台灣逐步從威權走向民主。同年11月,首度開放大陸探親,這是兩岸自1948年以來的最重大事件,當時雖然報禁仍未完全解除,但各家媒體都已摩拳擦掌。
兩岸相隔38年,有機會可以一窺對岸的改變,當年32歲的李永得記者魂一整個被點燃,當時報社內部認為,媒體有責任讓台灣人民了解,中國變成了什麼模樣。因此,報社派他與同事徐璐前往當時的「匪區」採訪。
李永得透露,其實原先報社規劃的記者並不是他,但因為他的護照與出國文件齊備,在要搶快的時間壓力下,他意外成了首選。
當時到中國採訪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自立晚報》先向中國駐日本東京的大使館申請,當年9月獲准入境,他與徐璐也加緊腳步完成相關手續,就先啟程飛到東京在轉機進入中國大陸。而《自立晚報》直到兩人上了飛機,才把消息曝光,沒想到台灣就炸鍋了。
李永得回憶,蔣經國當時在國民黨中常會上,氣到拍桌大罵,痛批媒體怎麼可以不先報備就擅自去中國大陸採訪,指示政府部門要把人抓回來;因為國民黨通緝,也意外引起全球媒體關注。
李永得與徐璐在日本時,行程也是保密到家,為了安全一律不和外界接觸,僅透過報社的駐日特派和中國交涉行程;因此當國民黨當局以及全世界記者都想找李永得,「我都在吃飯看電影」,說完,李永得忍不住大笑。
被總統拍桌了還能放心看電影?李永得說,他研究過相關法律,依據當時《國家安全法》規定,頂多就是罰他回來後不准出境兩年,至於還有那些隱性風險,李永得坦言,年輕氣盛的他,為了能親自到中國一探究竟,沒有想這麼多。

與中共過招上演諜報片
天天受訪成最佳保護傘

李永得說,當時除了要躲國民黨派的人,其實更擔心的是對岸,因兩岸停止來往,當時台灣對於中國的資訊僅來自課本和政府宣教,在對岸「人家會對你怎樣都不知道」。
那段勇闖中國的歷程,讓李永得陷入回憶,他說,中共從他上飛機起就派人監控,到哪都可以發現有人裝做看報紙,但都可看出隨時在注意他們的動靜。抵達中國後更不用說,到哪都像諜報片一樣,隨時有人跟車。
印象最深的是,當時他要去採訪中國異議份子方勵之,一出飯店門,就感受到有車隨行,他請司機「過門不入」後,再急煞回頭,緊跟在後車子也跟著大迴轉,明顯就是跟蹤,但自以為甩開對方車輛,卻到方勵之家門口時發現,車子已經在那等著了。
在中國採訪近兩周,每天都在和對岸政府「過招」;他在出發前,定下了三不原則「不接受招待、不採訪官方人士、不受中國干涉行程」,李永得說,這是台灣擁有的相對新聞自由,他要捍衛也要彰顯,雖然不可能不害怕,「但就是要自由!」
不過,因為李永得與徐璐的「破冰行」,實在太受國際媒體關注,當時許多外媒每天追著他兩跑,他們從採訪者角色轉換成被採訪者,無形中,也給國共兩黨壓力,成為了最佳保護傘。

自由寫一生命題 
李永得看兩岸:
台灣最大資產是自由

李永得曾敲開政治冰牆,得以親眼紀錄兩岸威權統治,也見證台灣民主轉型,問他對於兩岸未來的看法,李永得認為,台灣和中國競爭,最大的資產就是自由,因為中國的經濟、科技會不斷發展,但自由卻只會倒退;中國監控人民的力道越來越強,台灣卻可以繼續享有國際少見的自由,是兩者根本差異。
李永得指出,自由作為台灣的立足資產,有了自由,才會有民主、思想以及創作,而這些價值會產生力量,例如文化產業或政府運作上,若台灣能找到方法更大限度地去發揮自由的優勢,未來才會更有競爭力。

受不了公務呆板僵化程序
要讓文化走入生

李永得中國行後,遭對岸禁止入境五年,國民黨政府也禁止他出境兩年,甚至認定李永得明明是申請到東京採訪,事實上卻前進中國,以偽造文書罪提告,不過最後院檢以不起訴、無罪定讞。
1998年李永得從平面媒體轉戰電視台,進入公視任執行副總,二千年民進黨政黨輪替後,他升任公視總經理做到2004年。
後來的人生又來個大轉彎,陳水扁2004年連任後,找了羅文嘉擔任客委會主委,有一天李永得接到羅文嘉的電話,問他有沒有興趣擔任客委會副主委,自此,開啟了李永得的公務生涯。接著擔任過高雄市副市長、客委會主委,今年5月再任文化部長。
從監督者進入公部門被監督,角色的轉換,即使過了近20年,李永得還是有受不了的地方,他笑說,公家機關的公文往返、事事按程序的死板步調,他永遠都「受不了」。
從客委會到文化部,李永得現在要做的,就是把文化深入每個人的生活,雖然面對疫情衝擊,但李永得就像過去面對每一項挑戰,認真應對,做到自己能做的。他希望用更活潑、更快樂的方式,走入生活、向下扎根。

硬漢疼妻主動做家事
被訓練天天告白:我愛妳

硬頸的客家漢子,遇到嬌妻、立委邱議瑩,也都化作柔情,才提到邱議瑩三字,李永得就大笑出聲,臉上滿是甜蜜。李永得表示,他以前生活視工作為第一,家裡都不整理,結果邱議瑩很愛乾淨,不管是洗碗、洗衣都要即時做完,讓他後來也加入做家事行列,對他來說是蠻大改變。
是被太太逼迫做家事?李永得否認笑說,就是因為邱議瑩從不要求或因此爭執,甚至樂在其中,做到讓他覺得不好意思,因此自動自發幫忙。李永得更說,邱議瑩在外面給人的印象很「恰」,但事實上完全相反,在家就是一個小女人,且邱議瑩對他的家人都很好,兩人明明家庭背景差距大,邱議瑩卻都適應。
對愛妻滿滿的疼惜溢於言表,李永得更自爆,他在朋友面前是比較剛硬的形象,不過對邱議瑩,「連甜言蜜語都被訓練出來」,現在每天有機會時,都會向邱說「我愛你」告白;李永得大笑說,類似的狀況他和老朋友們分享時,都沒人相信,直呼「李永得怎麼會這樣」。

相關台灣新聞 >>

台美升溫!台海失控? (圖)

FBI:俄抹黑拜登 中偷美研究

內閣人事異動!海巡署長陳國恩因家庭因素請辭准辭

朱立倫:如果能簽FTA 我願意吃美豬

藍民調:逾5成支持總統定期赴立院國情報告、恢復閣揆同意權

最新廉政專刊 高虹安存款1238萬 賴品妤購入163萬新車

藍委批替美國宣傳美豬別領台灣薪水 蘇貞昌猛喝水未回應

蔣萬安要政府「麥擱騙」 蘇揆回嗆:你在美國有沒有吃美豬

今天立院 豬影幢幢 (圖)

美次卿訪台/克拉奇比照艾薩下榻萬豪 斥資200億美官員最愛 (圖)

防疫高規格!官邸餐桌放隔板 吃飯之餘都要戴口罩 (圖)

蔡英文仿19世紀「廚房內閣」 邀克拉奇進官邸晚宴 (圖)

41年前台美斷交 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在松機曾遭蛋洗 

AIT處長酈英傑搭高捷 臉友稱鶴立雞群很親民 (圖)

美副總統前幕僚公開挺拜登 轟川普「只在乎他自己」

紐森簽新法 職場染疫勞工保障更多 (圖)

育嬰假、家事假安心請 加州新法提供更強後盾

眾院通過決議 譴責因疫情歧視亞裔 (圖)

川普微信禁令 恐遭美法官喊停 (圖)

捐產爭議 黨產會、國民黨下月再協商 (圖)

勞保年改突喊卡 不設時程 (圖)

傅崑萁好衰 扭傷治療返監又遭虎頭蜂螫

藍再質疑丁允恭案 陳菊澄清從未接獲陳情信

柯文哲大白話 直接準備選總統 (圖)

新竹市長任滿新動向?林智堅:不排除入閣與選立委

吸金136億潛逃 秦庠鈺自泰押返 (圖)

移動式機房 一卡皮箱行騙全台 (圖)

老父尋女13年 警找獲遺體助她回家

6年逃稅1.3億 菜販遭管收

不爽母遭諷越南妹 少年談判抓狂轟9槍

投資吸金1.6億元 「最美慈善家」蘇怡交保後落淚致歉

工序繁複 牛斗山菜藕粉口感佳 (圖)

罕見姓停 搭機候補就「停飛」 (圖)

網美洗手台 東管處打卡熱點 (圖)

航空城徵議 綠議員率眾苦行抗議 (圖)

安坑輕軌安心橋合龍 225M跨徑全國最長 (圖)

員林垃圾場悶燒5天 芬園鄉民怒吼 (圖)

首頁 > 台灣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