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6,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 中國 國際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泰國學運動員力靠新科技

泰國7月以來的反政府學運發展到10月,已經成為無領袖、去中心化的運動。圖為17日抗議民眾聚集在大圓環天鐵站外高舉象徵反獨裁的手勢。

泰國反政府示威運動在多個學運領袖被逮捕後,多場快閃集會都是由學運團體成員就地在占領的路口搭起簡易舞台,圖為16日抗議人士站上皮卡車開講。

泰國反政府示威運動在多個學運領袖被逮捕後,多場快閃集會都是由學運團體成員就地在占領的路口開講。圖為19日抗議人士直接拿著麥克風開講。


街頭運動無人帶領 照樣號召萬人到場

(曼谷二十日電)泰國反政府示威人士無懼政府各種威嚇手段,從14日至今每天都有萬人上街,怒吼對政府的不滿,在沒有學運領袖帶領下,抗議群眾利用新科技,展現快速的動員力和機動力。

泰國反政府示威從7月爆發至今,光在曼谷就已經有10次的大型街頭抗議,更遑論在全泰國各府大大小小的抗議,而14日總理府外的抗議,更是這場抗議越演越烈的關鍵。

14日傍晚由多個學運或民運團體發起的抗議從民主紀念碑前出發,遊行至總理府外準備就地夜宿,施壓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下台,但當天發生了抗議人士包圍無預警出現的王室車隊事件,15日凌晨帕拉育宣布曼谷進入緊急狀態,並大規模逮捕多個知名的學運領袖,希望嚇阻抗議人士持續上街。

但民怨已經累積到頂點,政府採取的行動只是更加激怒眾人,15日傍晚儘管沒有任何一個知名的學運領袖帶頭,大批又大批的民眾自動集結在鬧區的叻巴頌路口(Ratchaprasong Intersection),直接就地占領。

16日傍晚在巴吞旺路口(Pathumwan Intersection)的示威,警方首度出動水車和鎮暴警察驅離和平抗議的民眾,此舉非但沒有嚇阻民眾上街,反而火上加油。

抗議團體17到19日改採快閃通知以及兵分多路策略,集會前1小時才利用臉書和推特等社群媒體通知地點,網路傳播的速度快,這3天的抗議都迅速吸引上萬人到場響應。

泰國警方關閉天鐵站(BTS,高架捷運)和捷運站(MRT,地鐵),以為可以阻止人群聚集,但一群又一群的民眾意志堅定,從四面八方用盡各種方式,走也要走到集會地點。

而警方不只關閉大眾運輸系統,也試圖想關閉學運團體的臉書,以阻止訊息傳播,但學生們反應迅速,立即改把傳播平台移到Telegram。

而15日到18日的占領路口和前幾次示威相比,沒有大型舞台、華麗的燈光或是表演,只有抗議人士利用小貨車或皮卡車搭建的臨時舞台,甚至有時候直接拿著麥克風就地開講,講者還會邀請在場的抗議民眾一起上台發言,抒發心聲。

這波泰國學運在去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之後發生,學生們師法了不少香港人抗爭的方式,這幾天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無領袖和去中心化,且參與民眾完全自發,就如同多個學運團體集合成立的人民團體(People’s Group)聲明中說的:「這場活動不是一個人的,而是所有人的。」

今年26歲的Nine出現在17日大圓環高架捷運站(Wongwianyai BTS)路口的抗議,她站在天橋上,激動地高舉著象徵反獨裁的三根手指手勢,Nine在這波學運中參加過3場示威,她對記者表示:「這場抗議是大家的,不是這些學運領袖的,是每一個人的。」

27歲的Pat則是首度在17日參加了抗議,他說他其實並不是完全贊同學運的訴求,例如王室改革應該漸進,而不要過度激進,但看到鎮暴警察驅離民眾,讓他決定上街一次,表達他支持抗議的態度。

相關國際新聞 >>

印太「圍中」 澳加入美日印軍演 (圖)

跟進英美 瑞典5G網路禁用華為、中興通訊設備

印尼拒絕美要求 不讓間諜飛機著陸加油

幾內亞反對派領袖當選總統 群眾狂歡爆衝突 (圖)

以、阿關係深化 簽署旅遊免簽協議

菅義偉訪印尼 提供4.7億美元貸款 (圖)

法國史上最大孌童案 名醫性侵312人 (圖)

承平時期最大軍損 越南土石流壓死2將軍 (圖)

疫情再起 教宗首度在公共場所戴口罩 (圖)

愛爾蘭祭全國封鎖令 21日午夜生效

阿根廷確診破百萬 全球第5國

虐殺分屍女記者 丹麥殺人犯逃獄被逮

泰國反政府示威升溫 眾議院將開特別會議因應 (圖)

泰國媒體Voice TV報導示威 遭法院下令全面停播

A.I. robot serves customers at Seoul restaurant

英國發現二千年前 羅馬帝國時期圓屋

首頁 > 國際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