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4,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美國 台灣 中國 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布林肯首場外交演講:中國是最大挑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3日發表任內首場外交政策演講。



(綜合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3月3日發表任內首場外交政策演講,列出美國外交的八大優先,稱「與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是美國面臨的關鍵挑戰,中國是美國21世紀面臨的「最大的地緣政治考驗」。
根據美國國務院官網發佈的消息,在時長近30分鐘的演說中,布林肯列出八大優先工作事項,包括: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強化全球衛生安全;改善經濟危機、建立更穩定且具包容性的全球經濟;讓民主重新復興;建立人道且有效的移民制度;重振與夥伴盟友的關係;處理氣候危機、推動「綠色能源革命」;確保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應對中國挑戰。
布林肯宣佈,中國是美國21世紀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考驗。他說,一些其他國家對美國也構成挑戰,包括俄羅斯、伊朗和朝鮮,但中國的挑戰不一樣。
布林肯指出,「中國是唯一有能力將其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結合起來,對穩定和開放的國際體系構成持續挑戰的潛在競爭對手。」
布林肯說:「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在應該是競爭的時候是競爭的,在可以是合作的時候是合作的,在必須是對抗的時候是對抗的。」
布林肯說,拜登政府力求「從優勢地位」與中國接觸。布林肯強調,美國應對中國挑戰時必須與盟國和夥伴合作,「因為我們的團結力量讓中國更難忽視。」
為此,布林肯列出了一系列具體行動,「這要求我們在外交中和國際組織中進行接觸,因為在我們退出之處,中國已經趁虛而入。這需要我們在新疆的人權受到侵犯、香港的民主遭到踐踏時,挺身捍衛我們的價值觀,因為如果我們不這樣做, 中國將採取更加有恃無恐的行動。這意味著要對美國的工人、公司和技術進行投資,並堅持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因為當我們這樣做的時侯,我們可以超越任何人。」
英國路透社指出,布林肯此前曾經表示,他同意前國務卿蓬佩奧認為新疆正在進行針對穆斯林的「種族滅絕」的斷定,但布林肯在此次講話中沒有使用這個詞。
此前,美國總統拜登2月4日在美國國務院發表了上任後的首次外交政策講話。拜登強調「美國回來了」,將對美國外交政策做出重大改變。
拜登稱,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但美國準備在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領域與中國合作。
拜登說:「我們要直接應對我們最重要的競爭對手中國對我們的繁榮、安全和民主價值觀構成的挑戰。」
拜登指出,「我們將直面中國在經濟上的濫用行為,反擊中國對人權、知識產權和全球治理等所採取的咄咄逼人的行動」,「但我們準備與北京合作,只要這樣做符合美國的利益」。

針對拜登上述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2月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指出,中方致力於同美方發展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係,同時將繼續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汪文斌表示,希望美方順應兩國民意和時代潮流,客觀理性看待中國和中美關係,採取積極、建設性的對華政策,同中方相向而行,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同各國和國際社會攜手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相關焦點新聞 >>

拜登首份國安戰略指南 表態支持台灣

個人8萬、夫妻16萬不發 紓困資格限縮 (圖)

共建空間站 多型長征火箭將進行組合式發射

在中印邊境演習 印軍坦克掉壕溝 士兵被壓死

波蘭將就購買中國疫苗進行政府層面磋商

歐盟延遲交付 捷克請求中國提供疫苗

天問一號拍攝高清火星影像 (圖)

巴西運送中國疫苗飛機失事 駕駛員和疫苗無恙

美民調稱對華好感度降至新低 中方:美上屆政府嚴重毒化民意氛圍

梁振英或復出參選香港特首

中美或成最先取消相互旅行限制國家

自由度 台評分更佳 港新低 (圖)

美國務卿首場外交演說 點名中國為「最大地緣政治考驗」 (圖)

謝長廷進美駐日大使官邸 台美斷交以來首度

最快8月!美中擬取消相互旅行限制

為何不公布種族歧視者姓名?林書豪CNN訪談曝真相

中國兩會/政委認為翻譯機功能強大 應取消英語必修必考地位

中共「養台籍網紅搞統戰」

江啟臣指「中國是台灣最大威脅」 (圖)

美情報指「國會周四恐遭襲」 眾院取消議程 (圖)

古莫為性騷風波道歉 但強調不會辭職 (圖)

金沙集團棄守賭城!62.5億售出3大標誌性資產 (圖)

加速重開 加州保留40%疫苗給弱勢地區

加州終於能安全重開? 專家:切忌掉以輕心

首頁 > 焦點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