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4,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 中國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拜登:痛批55家大公司不納稅

拜登對於增稅的決心強烈。




(綜合報導)「 如果你今天早上花了3美元買咖啡,這已經比55家大公司最近幾年繳的稅還要多了。」
10月20日,在拜登政府為其大規模支出法案犯愁之際,拜登發推痛批耐克等55家大公司不納稅,稱「這是錯誤的,必須改變」。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拜登援引的數據來自稅收和經濟政策研究所(ITEP) 4月發表的一份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包括耐克和聯邦快遞在內的55家大公司,並未繳納聯邦所得稅,這些公司的稅前收入接近405億美元。
《華盛頓郵報》還替企業叫屈稱,這些企業已經繳納了數十億美元的州稅、地方稅和財產稅。拜登推文中說了 「最近幾年」,而實際上其實只有2020年。並且該報告不是基於實際的納稅申報單,而只是根據公司公開報告中對納稅的估計作出的。
無論實際納稅情況如何,這足以顯示拜登對於增稅的強烈決心。對企業和富有個人增稅一直是拜登政府的重要經濟議程,也是拜登基建計劃的重要資金來源。此前,拜登政府曾提議,要將企業稅率從2017年特朗普時期的21%提高到28%,同時將年收入40萬美元以上人群的最高個人所得稅稅率從37%提高到39.6%。
對此,白宮稱,這是「為了讓中產階級獲益」。《金融時報》21日報道稱,白宮發言人安德魯·貝茨(Andrew Bates)表示: 「總統正在經濟增長領域進行顛覆性的投資,讓中產階級獲益,讓最富有的納稅人和大公司支付他們應付的份額,但不對任何收入低於40萬美元的美國人增稅。」
9月,眾議院民主黨人正式提議,將收入超過40萬美元人群的資本利得稅率從20%提高到25%,另外對500萬美元以上的個人徵收3個百分點的附加稅,並且對富人家庭繼承的遺產增稅。
企業方面,民主黨人提出,將企業稅稅率提高到26.5%,低於拜登期望的28%。眾議院民主黨人還在考慮將美國企業海外收入的最低稅率從10.5%提高到16.5%,並將最高一檔的資本利得稅稅率上調至28.8%。
美國國會稅收聯合委員會估計,一旦計劃成行,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人的稅款將上升10.6%。對高收入個人的徵稅將在10年內為財政提供1萬億美元,對大公司的稅收則將提供9636億美元。
不過,聯合委員會的分析還稱,眾議院的計劃可能會打破拜登不對收入低於40萬美元人群加稅的承諾,因為20萬至50萬美元收入的人群將在2023年面臨0.3%的增稅,收入5萬至7.5萬美元的人將在2027年面臨1%的增稅。
不出意料,拜登的增稅計劃遭到了共和黨人的強烈反對,就連溫和派的民主黨人,亞利桑那州的參議院基爾斯滕·西內馬(Kyrsten Sinema)也強烈反對該法案。對此,《金融時報》稱,這迫使白宮和民主黨人考慮其他替代方案,如對股票回購徵稅,以及對賬面利潤徵收最低稅等等。
今年8月,拜登的1萬億美元基礎設施法案在參議院成功通過,但目前卻在眾議院陷入激烈爭議,停滯不前。該法案包括為現有聯邦公共工程項目提供資金,同時在5年內新增約5500億美元投資,用於修建道路、橋樑等交通基礎設施,更新完善供水系統、電網和寬帶網絡等。
20日,拜登在演講中承認,他的基礎設施法案必須有所縮減,但仍認為他的法案能過關。

相關中國新聞 >>

遭FBI誣陷胡安明被判無罪 美大學恢復其終身教職 (圖)

中企通過COVAX機制向巴拉圭提供疫苗

天問一號度過日凌 恢復科學探測

習近平現身山東東營 考察黃河入海口 (圖)

英媒:中國兩試高超音速武器 美震驚:似乎違背物理定律 (圖)

回家鄉推銷基建計劃 拜登:知道嗎?中國在建高鐵速度有多快? (圖)

5G用戶增 中移動前三季淨利增近7% (圖)

陸將制止煤企暴利 動力煤續跳水

破冰!中企加速進口美國天然氣

財務危機發酵 陸29房企遭惠譽列觀察名單 (圖)

特斯拉:繼續提升上海工廠產能

拒交資料案 支聯會5常委獲保釋 (圖)

言語治療師總工會 被撤銷職工會登記 (圖)

美頒布援助港人政策 中國促放棄插手港事務

港立會三讀通過 放寬引入海外醫生 (圖)

港人11月起入境泰國免隔離

中國大學招生存在性別歧視,女性追求職業平等遇阻礙 (圖)

瀋陽致4死商住樓爆炸案 事發街道附近剛完成燃氣管道改造 (圖)

上班第一天就辭職 回家途中交通事故死亡 法院:屬工傷

退伍女兵反殺醉漢被羈押 獲國家賠償18萬 (圖)

首頁 > 中國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