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0,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 中國 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消費 話題

 

發炎拖太久殘害自體免疫 6招飲食減少慢性發炎

發炎拖太久殘害自體免疫 6招飲食減少慢性發炎。

甜食被視為慢性發炎的元兇之一。


(綜合報導)發炎,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警告,表示免疫系統正在對抗病毒和細菌的攻擊,同時修復受損的細胞組織。如果發炎過程拖太久,就會導致「自體免疫疾病」,造成免疫功能失調。小至頭痛、腰痠背痛、過敏,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失智症,甚至癌症,都和慢性發炎有關。

「很多慢性發炎都從腸胃道開始,」美國內科醫生佩卓(Vincent M. Pedre)說,如果放任腸胃道慢性發炎,終究會影響其他器官的健康。

很多體內發炎的病人都以為,每天喝咖啡、吃點甜食、喝點小酒,可幫助對抗壓力,但無形中攝取過量而不自知。日積月累的結果,就是體重過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機率大增。

要對抗體內發炎,其實並不難;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讓腸胃保持健康狀態,就能減少發炎機率。而且只要小小的改變,效果立竿見影。

●有益腸胃、減少慢性發炎的飲食習慣

1. 每天吃鮮蔬

在午餐和晚餐的菜單中,額外增加1∼2份綠色葉菜鮮蔬。如果吃的是生菜沙拉,可加入菠菜、羽衣甘藍、美生菜和芝麻葉等。綠色葉菜擁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讓新陳代謝產生的自由基不侵害細胞,減少發炎機率。

2. 吃點辣與辛香料

蔥、薑、蒜、辣椒,香草類的迷迭香、肉桂等植物,具有抗發炎的成分,可減少心血管疾病、大腦認知退化、呼吸道疾病,也具有抗癌功效。

蔥和蒜具有蒜素以及有機硫化物,而薑含有薑辣素以及薑烯酚,可抗氧化、消除自由基、並降血糖。辣椒含有辣椒紅素、辣椒素跟β-胡蘿蔔素,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

3. 少吃甜食、糖飲 幫助抑制食欲

解饞時的點心,請盡量挑選含有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的食物,像是新鮮水果、生菜沙拉、起司、堅果等等,儘量避免蛋糕甜和含糖飲料。理由是:含糖和精緻澱粉的甜食會干擾血糖,進而刺激身體的發炎反應,導致發胖、第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4. 維持腸胃道的益菌環境

腸胃道原本就有天然的益菌,但某些種類的飲食,容易破壞益菌的生存,像是糖分、植物油加工之後產生的反式脂肪,和加工肉類等。要維持腸胃健康環境,可食用優格、味增、天然發酵的泡菜,補充腸胃的益菌,避免體內的發炎反應。

5. 每天喝綠茶

如果你每天喝好幾杯咖啡,可考慮換喝一杯綠茶。

綠茶含有豐富的兒茶素,咖啡因也最少。兒茶素具有抗氧化效力,可消除自由基,減少發炎反應,並增強細胞修復,阻止細胞病變。有研究指出,經常喝綠茶,也能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癌症、和關節疾病的風險。

6. 暫停乳製品、酒精

除了對乳糖不耐和過敏的人,乳製品和含有麥麩的穀物類食物,通常是安全的。不過如果體內已經有發炎反應,這兩類食物恐怕會讓情況惡化。醫生建議,如果正在吃抗發炎飲食,最好暫停食用乳製品和含麩質的食物數週,讓身體獲得短暫休息,可減少發炎風險。之後再視情況,慢慢恢復攝取量,直到身體適應為止。

需要嚴格控制的,還有酒飲。許多研究指出,酒精有益心血管健康,但一旦過量就適得其反。臨床研究顯示,暫停喝酒一段時間,通常會可降低發炎現象。

●這些生活習慣,可減少發炎機率

1. 試試間歇性斷食

許多研究都證實,間歇性斷食可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增加脂肪代謝,有效控制體重,還能穩定血糖,增進腦部健康,減少慢性發炎的風險。可先從12小時斷食開始做起,也就是晚餐和隔天早餐間隔12小時。進階的168斷食法,則是三餐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其他16小時不再進食。

2. 提早睡、要睡夠

長期睡眠不足,即使健康狀況良好,仍無法避免代謝率降低,讓身體的慢性發炎更加嚴重。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建議,成人1天最少要睡飽7小時,未成年人需要更長時間,65歲以上的長者則不低於7小時。(推薦閱讀:睡眠不足易變胖...有解啦!就算只睡5小時 起床後做這事仍可增加「瘦素」分泌)

3. 錯過運動、就多走路

規律的運動對身體有益,但偶而錯過運動也別自責。2017年加州大學的研究指出,20分鐘的溫和運動,例如走路,就能減少血液中的發炎指數。所以多動少坐,也是抗發炎的生活好習慣。

相關健康新聞 >>

年輕女皮膚白過頭 以為保養得宜 突昏倒才知患大腸癌 (圖)

痛風發作痛不欲生 營養師揭5地雷、4建議 助緩解不適 (圖)

3餐變2餐真的會瘦嗎? 醫師:吃什麼才是關鍵 (圖)

熱中暑恐致死「6族群最危險」 2飲料別喝!身體會流失更多水分 (圖)

首頁 > 健康新聞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