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3, 2024  

 華人今日網 chinesedaily.com
  中國日報 台灣時報 電子報 房屋出租 求才招聘 房屋裝修 二手車
  南加社區新聞 吃遍南加 玩遍南加 南加人物 華商大全 FB好友 LINE好友
 

 

搜尋
股票
天氣
體育
銀行
購物
航班查詢
電子郵箱
健康
星座運勢
分享好友
社群網站
我的設定

分享好友

焦點新聞 美國 台灣 中國國際 運動 娛樂 財經 健康 消費 話題

 

大陸武統台灣條件已日漸趨向完善




  (北京二十日電)據海外網7月20日報導,蔡英文當局執政後,「武統」聲浪不斷,而這些聲音在此前國民黨執政期間完全沒有。日前,前美聯社駐台記者溫逸德(Peter Enav),近日以〈Taiwan Under the Gun: An Urgent Call to Action〉為題撰寫評論,放言稱「中國大陸將在2018年會武統台灣」,他還稱,「武統」條件已日漸趨向完善,預估2018年下半年可部署完成。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溫逸德在文中指出,最可能實現和平統一台灣的時刻,就是馬英九當局執政時期。但這夢想在2012年馬英九重新競選時有了些許動搖,而在2013年的「太陽花學運」徹底破裂,直到2016年蔡英文上台,讓大陸看到和平統一台灣的可能性有所減弱。

  溫逸德還表示,外界普遍對大陸的認知是,可能還需約3到4年左右才能有足夠純熟的軍事力量來「武統」台灣。但他表示,即便大陸在2020年才能擁有兩棲部隊,但看看現在的台灣,超短的4個月兵役,和只有號稱200萬的軍力。文中還指出,大陸甚至不用擔心台灣打陸地游擊戰來「反擊」,因為「台灣根本沒有能力組織這樣的攻擊行動」。

  為何「武統」聲浪不斷?美媒記者的言論,值得蔡英文當局深思和反省。

  蔡英文就職後,「去中國化」小動作不斷。日前,蔡英文當局日前發佈的「新歷史課綱」,將過去的中國史納入東亞史,這意味著,未來台灣學生的課本裡面,將沒有中國史,只有東亞史,目的是要徹底切割台灣與大陸,乃至中華文化的關係。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曾撰文指出,這種推動「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就是所謂的「文化台獨」,也是一種「漢奸」的行為,它會造成「武統」呼聲的升高,讓兩岸關係陷入高度的不確定感。

  除此之外,台灣還不斷搞所謂的「演習」來自我壯膽,在軍力方面也展現出了「迷之自信」,甚至妄言稱要「殲滅」解放軍。試問不做虧心事,為何如此緊張?

  有台媒分析,沒有人樂見「台獨」引爆台海戰爭。台灣也沒有力量向大陸發動 「獨立戰爭」,甚至「獨派」自己也不敢號召不惜以流血喪命為代價來進行「台獨」。因此,「台獨」根本虛幻不可行,可是「獨派」卻始終伺機蠢動,實在是給台海製造危機。

  如何化解這樣的危機?台灣《中國時報》給了蔡英文「一劑良方」,最有效的趨吉避凶之道,就是誠心擺脫「台獨」黨綱糾纏,戒斷「法理台獨」誘惑,以務實態度與大陸相向而行,共同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正道。

  針對「武統」議題,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曾表示,我們其實已經多次作了明確的闡述,我們將繼續貫徹執行中央對台大政方針,將繼續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我們將盡最大努力,以最大的誠意去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是我們也絕不允許「台獨」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相關中國新聞 >>

資深參議員麥凱恩被曝患腦癌 (圖)

章瑩穎案嫌犯今出庭 案件會如何進展?

中印邊境對峙第二月 美盼中印對話 (圖)

中美經濟對話首日談崩 汪洋取消記者會 (圖)

菲執政黨派黨員赴華學習 欲借鑒培訓黨員經驗

中俄軍演首次深入「歐洲內海」 北約海軍「接力」相遇監視 (圖)

習近平向三所軍事院校授旗

中國西部戰區運輸大量裝備 (圖)

印度或閃擊中國? 千輛坦克大單遭曝光

面對印度挑釁 中國正在還擊 (圖)

中印現戰爭危險 前大使談莫迪是否取消訪華

共享經濟火爆 拒絕「野蠻生長」

林毅夫:清理保護補貼 保證民營經濟公平競爭

中國民航客座率 創歷史新高 (圖)

劉曉波頭七 港社工讀零八憲章遭帶走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劉曉波思想永不會死

海在,曉波在 (圖)

六四「坦克人」新線索 傳在中國服刑快出獄 (圖)

圍堵港大校委會案今裁決

出行報告:哈爾濱蟬聯「堵王」 (圖)

邯鄲空氣最差 河北獨占前五 (圖)

打不死郭文貴 中國出招 (圖)

網批:郭文貴信用大降

海航集團裙帶關係網 紐約時報起底

公交車起火 女司機沉著處置疏散乘客獲獎10萬 (圖)

馬少方被警方傳訊

太原特大電信詐騙案嫌犯被押解回晉 包括5名台灣人

西媒關注中國留學生回國熱:有些領域最好研究成果在中國

空調自燃毒死記者?美的起訴新浪發佈不實新聞 索賠1億

史上最強手機走私女:捆綁102部iPhone過關 (圖)

首頁 > 中國新聞

聯繫我們